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同事,亲爱的2025级同学们:
大家下午好!
今天,我怀着荣幸而又些许惶恐的心情,代表传媒学院全体教师,欢迎各位同学的到来!你们带着对光影的梦想、对色彩的热爱、对故事的渴望,走进了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殿堂。从今天起,你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传媒人”。
你们所处的时代,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。人工智能(AI)正以席卷之势重塑着每一个行业,传媒领域更是首当其冲。AI能够撰能写剧本、生成图像、剪辑视频、创作音乐,甚至生成足以以假乱真的数字人。面对这样的趋势,许多同学或许会感到焦虑:AI如此强大,我们未来的路在何方?我们的价值究竟如何体现?
今天,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。我们的未来,不在于与AI竞速,而在于与AI共舞;我们的价值,将建立在AI难以触及的四座灯塔之上 :创造、情感、审美与道德。
第一维度:创造——从“执行者”到“创意源头”
AI最擅长的是“学习”与“模仿”,它能基于海量数据生成高于“平均值”的优秀作品。但它缺乏真正的“原创冲动”。它不懂得何为“灵光一现”,也不知道谁是“缪斯女神”。
对广电编导的同学而言,AI可以帮你生成100个套路化的故事大纲,但那个源于你独特生命体验、直击社会痛点的核心创意,只能来自你的思考。
对戏剧设计和动画的同学来说,AI可以生成无数华丽的场景和角色,但建构一个自洽的、充满文化隐喻与哲学思辨的完整世界观,只能来自你的想象。
对数媒的同学而言,AI可以提供无数交互逻辑,但设计一个能引发情感共鸣、改变用户行为的沉浸式体验,只能来自你的洞察。
同学们,你们的未来角色,将从技术的“执行者”,转变为思想的“创意源头”和项目的“总设计师”。 AI将成为你门最高效的助手,帮助你们将天马行空的想法迅速可视化,从而使你们能更专注于最核心的任务——颠覆性的创新。
第二维度:情感——永不消逝的“心灵共振”
AI可以分析情感,甚至模仿情感,但它没有真实的人生,它无法体会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的复杂心境,也无法理解莫奈在维特伊教堂前的凝视与神思。它的创作,是代码的排列;你们的创作,是生命的回响。
传媒作品的终极目的,是与人连接,触动人心。一个镜头、一笔色彩、一段旋律、一个交互瞬间,其中所蕴含的真诚、悲悯、喜悦与痛苦,是创作者灵魂的投射。
你们要去爱,去痛,去生活,去感受,去拥抱。
你们要用镜头去凝视人性的深渊与高光,用画笔去描绘情感的细腻与澎湃,用代码去建构充满温情的数字家园。
请记住,最能打动人心的,永远是另一颗真心。
第三维度:审美——文化与哲思的“深度凝视”
AI的“审美”是基于数据的趋势判断,是“什么最流行”。而人类的审美,是文化的沉淀、哲学的思考,也是个性的表达。
为什么中国的山水画讲究“留白”?
为什么电影《封神》的服饰美学能引发全网热议?
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LOGO能承载一个品牌的百年精神?
这背后,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主动的价值判断。你们要学习的不仅是软件的操作,更是中西方艺术史、美学原理、社会学和哲学。要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,成为你们创作中最深厚的底气。
你们的审美力,决定了作品的高度。AI提供选项,而你们,负责选择与开创。
第四维度:道德——驾驭技术的“方向盘”
技术本身没有价值观,但使用技术的人必须有。AI的“黑箱”、深度伪造、数据隐私、算法偏见,已成为严峻的社会挑战。作为未来的传媒人,你们手中的工具既能塑造美好,也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。
你用AI生成的影像,是为了艺术创新,还是为了制造谣言?
你设计的算法,是用于推荐优质内容,还是用于放大极端情绪以获取流量?
你创作的故事,是传递真理与善意,还是散布偏见与仇恨?
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度的道德自律和人文关怀。 要始终保持清醒,以理性与良知为技术设定边界。我们的使命,是“讲好中国故事”,是传播真理、善良与美好,是推动社会进步。这是传媒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。
同学们,AI时代,不再是“技能至上”的时代,而是“人性溢价”的时代。AI是我们的“超级画笔”,但执笔的,永远是充满创造力、情感、审美和道德感的——你们。
希望你们在大学四年里,不仅打磨技术,更要广泛阅读、深入涉猎、深刻思考、真诚生活。努力成为一个“丰满而深刻”的人,一个AI无法替代的传媒人。
未来的舞台已经为你们点亮,愿你们既能仰望文明星空的浩瀚,也能深耕数字世界的土壤,以你们独特的“人”的优势,去开创一个属于你们的、更璀璨的传媒新时代!
谢谢大家!
————张晨曦老师
(通讯员:张晨曦 审核人:段璟康)